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民间传统文化节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再次印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中国春节申遗的成功,彰显了中国春节这样一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日的代表性。
从中国传统的老论来讲,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去了,正月十六,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首个非遗春节,北京市怀柔区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无不沉浸在全家人团聚的详和喜庆之中,无不陶醉在红红火火的节日里。首个非遗春节过去了,静下心,一个沉重的话题,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既然中国春节这个文化符号已变成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标志。那么,往后中国老百姓除夕餐桌上的文化饭该怎样打理?怎么样才能做好?让大家都吃出脍炙人口的文化味?可以让我们深刻思考。
在与农村的老年人聊天时,当我问他们,现在超市和大集上,印刷体的春联和福字各式各样、印刷工整、字体鲜亮,为什么大伙儿还是喜欢手写的对联和福字?他们回答,印刷的春联虽然好,但是与手写的相比,没有墨香,缺少特色,缺乏年味。
由此,让我想到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山西、陕西一带的农村,老百姓过春节有蒸花馍的习俗,他们之所以能一代代传下来,靠的就是奶奶、姥姥、妈妈的口传手教。同样,写春联、剪窗花、扎灯笼等春节民间传统文化也需要传承。在节前区老干部局书画组进村写春联活动中,其中的王化村、桃山村,我们特意安排了北京印田书院等部分青少年参与了写春联、写福字活动,通过实际操练,孩子们非常高兴。孩子们写的春联、福字虽有点稚嫩,但孩子们的到来,不仅为这支老年人群增添了活力,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所在。
随着怀柔“1+3”融合发展的策略的全面、深入推动,随着国内外更多科技工作人员成为新的怀柔人,随着“有一种生活叫怀柔”理念的深入人心,每年春节的这道文化盛宴、文化大餐,也需要更加多的人去想、更多的人去做、而怎么样才能做好、让人吃好,不单单是全区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民生小事,也是书香怀柔、文化怀柔、文明怀柔、科技怀柔建设和发展的一件大事。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翰墨飘香、百花齐放的文化怀柔而努力奋斗吧! (宋庚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