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Product displa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公司名称:爱游戏体育app官方登录

手机号码:13931688144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小区45号-3

杂说过年习俗之一:历史上的不准过年

发布日期:2025-04-09 06:19:57

  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过年恐怕算是最复杂、最隆重的习俗了。不说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56个民族及多个海外华人社区中,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过年习俗不同;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过年习俗也在一直在变化之中。

  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过了5000多个年,漫长的“过年史”中,留下了很多关于过年习俗的传说和故事。

  在农历乙巳蛇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咱们来杂说一下过年的习俗,之所以称杂说,并不是一本正经地介绍,而是想讲一讲其中的趣闻轶事、逸闻野史。

  这不准过年可不是不让好好过年的意思。而是由官方出面干预,不准许全国人民过年,当然一切过年习俗也完全取消了。

  那么,历史上究竟是何时不准过年的呢?有人以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其实不是。

  那时候虽然提倡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官方也只是不放假,破除很多习俗,但并没有明确说“不准过年”。

  真正“不准过年”的事,出在蒋介石当政时的民国时期,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禁止过春节,不仅在全国取消假期,甚至禁止彼此之间以“新年好”来打招呼。

  民国政府“不准过年”的理由非常荒唐,不是政治原因,也不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仅仅是想进行一次历法改革。

  年,古时叫岁。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便以岁纪年,那时把木星走完一周定做一岁,岁首便开始做各种喜庆活动,这大概是最初的过年。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载时以象天”的说法,即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确定岁首。

  当时的人们将冬季十月为岁首,十月初一视为一年的开始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某一天,元旦就是一岁开始的第一天,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等人编撰《太初历》,俗称夏历,正式将岁首改为农历正月初一,确定正月为岁首,从此人们就将元旦作过年节固定下来,这个承载着无数中国人情感与记忆的节日,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团圆、祈福、辞旧迎新的象征。一直延续到今天。

  辛亥革命后,,1911年1月2日,中国国民政府开始通令在全国改用公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政府和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安排,更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方便国际交流和合作。

  为了区分农历正月初一与公历元月一日,便将后者称元旦,前者称春节,也被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

  1912年,为了表示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决定改用阳历,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同时废除农历新年。

  1911年12月27日,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各省代表时提出:“从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改用阳历一事,即为我们革命成功后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须办到。”

  民国政府之所以要坚持“历法之争”,除了公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改用阳历是够顺应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外,也与全国各地当时历法极混乱有关,当时军阀割据,有的省份使用黄帝纪元,有的使用孔子诞辰,还有的使用同盟会的天运年号。这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孙中山希望能够通过统一历法,消除这种混乱,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一些知识分子也对这一倡导极力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些深受影响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片面地认为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礼教,是导致国家落后的根源,而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才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唯一出路。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还主张“破旧立新”,认为只有彻底批判民间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春节及其祭神、燃放烟花爆竹、拜年等等相关习俗,都被知识分子视为“封建迷信”的象征,甚至给压岁钱这一习俗,也被批评为“养成小儿卑鄙嗜利之性质”的恶习,传承了上千年的春节习俗一下子变得丑恶不堪。

  然而民国政府推广公历效果并不理想,表面上是北洋政府和各地军阀并不遵从孙中山的改历法号令,实际上,绝大多数百姓对农历新年的习俗根深蒂固。

  《申报》在1917年就报道了当时的情景:“新历之新年系政治之新年,旧历新年乃社会的新年。此社会之新年气象乃较新历不只繁盛十倍。”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后,为了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推动社会现代化,展示新政府的强势态度。蒋介石决定从最容易的历法革命入手。

  他说:“民国成立以来已经十八年了,社会一切旧习惯很难打破,年历就是个证明。我们早已决定用阳历,但是一般民众到了旧历年精神就疲怠下去。革命是不容易的,非有很大的毅力和决心不能够达到目的。”

  为了确保禁令能得到执行,南京国民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法令:

  1、禁止放假与营业限制:规定农历春节期间,学校、机关不得放假,商店不得关门,邮局不得停止营业。

  2、禁止传统习俗:严禁民间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互相拜年,甚至禁止印刷农历历书。

  据《申报》报道,上海西门曾有一家人在家迎财神,被人举报后,警察当即上门抓人,最后不仅供品全被没收,还被罚款十四元钱,罚款额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大半年的工资。

  还有一名党员,只因在春节期间说了句“恭喜发财”,结果竟被执法人员拉到了孙中山雕像前,罚站大半天。

  如此严厉的法令,依然没改变国人的习俗。当时,各大城市有许多商家在春节里表面继续开门营业,实际上却无人值守。

  说也奇怪,到了春节时节,尽管各店铺都没有打烊,但大街小巷依然冷冷清清,店铺无人,但仍没人进去偷盗抢劫。

  在农村,依旧是关门吃年饭,开门放鞭炮,亲朋好友间,串门拜年还是络绎不绝。

  在四川、贵州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农历正月十四(即元宵节前一天)为大年,在湖南、湖北西部,本地人(即后来的土家族)习惯过赶年,即在除夕前一天过大年,随近的汉族也跟着将过年时间做了调整,可习俗依然不便。

  看来想改变已经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习俗,真不是几道行政命令所能调整的。没过两年,不让过年的命令实际上就已废止。有人还因此写了一副打趣的对联:

  1932年,著名民族学家杨堃在发表了一篇题为《废历年节之社会学的意义》,明确指出:

  “传统习俗的存在有其社会根基,政府在推动改革时一定要考虑民众的心理和生活逻辑。”

  在强大的民意夹持下,1934年,国民政府不得不强制废除农历新年的政策,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也将春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这一举措不仅保留了农历新年的主体地位,还通过法定假期的形式,让全国人民能够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这一局面仅仅维持了18年。1967年,在文革浪潮中,上海市人民政府被抢班夺权,改为“上海人民公社”,更名后的政府,为了争创“首季开门红”,提出了一个最响亮的口号,叫“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这个“上海人民公社”很快被毛主席否决,后改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全国各地也跟着将政府名称更改。

  随着政府改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过革命化的春节”也成了新的过年习俗。1967年1月30日,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全国各地春节不放假。

  好在“过革命化的春节”并不是不准过年,只是提出过年不放假,为抓革命,促生产,到处写的标语是“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

  这一现象持续了两年,以后春节又恢复了放假三天(除夕、初一、初二)的习惯。在过年习俗上,基本上通过“破四旧,立四新”,对传统习俗全盘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结合实际,增加了大量的“革命化”内容。

  在物资供应上,过年增发肉票、糖票、酒票、副食票。农村各生产队算工分、杀年猪。

  在城市,临近年根儿时,除了生产一线的职工外,最忙活的是领导干部和工厂里的文艺宣传队。

  无论城乡,过年前,各级领导都务必要把组织上的温暖和关怀的话语送给劳模、先进工作者,还有困难职工家属,印象最深的是敲锣打鼓上门慰问烈军属,重新挂上“军(烈)属光荣”的门牌,送去一些米面肉之类的慰问品。

  春节前,各地都要相继举行“劳模座谈会”“贫协代表座谈会”“军民联欢会”和“厂校村联欢会”。往往都是大家欢聚一堂,在畅谈过大好革命形势后,就热火朝天地回顾一年来的干群情、师徒爱和军民鱼水情。

  最后是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演员们进行慰问演出,内容主要以“样板戏”为主,一些缺少文艺表演的地方,也有用“批斗会”代替,在营造氛围上,各单位大门上,都将“为人民服务”等最高指示,换成了“欢度春节”。

  大年初一,大家仍习惯成群结队出发,不过不是走亲戚,而是先给自己的领导拜年,再去给师傅、工友和老乡们拜年,随后去职工俱乐部、文化馆,参加各种新春团拜会。

  会上没有花灯,但可以表演“三句半”、诗朗诵、独唱、合唱等节目,还可以猜谜语,奖品多为水果糖、铅笔或是块橡皮等,最后还可看多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打击侵略者》是少不了的“四部曲”。

  也有一些地方标新立异,机关干部,尤其是供销社、粮管所、商业局等物资供应部门习惯在春节期间开始“送货下乡”活动,一些学校、机关也组织一些“吃忆苦思甜饭”的活动。

  一晃几十年而过,回想起那会儿的春节,虽没有取消,但与传统习俗几乎挂不上钩,在物质生活上,依然贫穷,但生活充实,令人既感动而又难忘。

  春节,作为我国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春节所承载的团圆、祈福、辞旧迎新的精神内涵始终不变,这不仅是春节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但愿那种“不准过年”的政令不再出现,但愿“革命化的春节”也只是特是历史阶段的回忆,不会形成一种优秀传统!

  自由撰稿人,构思传奇,妙笔生花,挖掘史料,以文会友,笔耕不辍,意达百川四海。

电话电话
爱游戏体育app官方登录地图
爱游戏客户端官网分享
爱游戏全站下载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