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温州重要文化遗产——温州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泥活字佛经残页,成功当选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前史教科书。
古代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简直每个我国人都知道,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
但是,前些年一些韩国人却声称是古代朝鲜人最早创造使用了活字印刷术。韩国还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宣扬片中提出“韩国人创造活字印刷”,乃至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件事曾被我国网友们当作一个笑话来看,但世界学界却真的因而展开过争辩。
韩国学者以韩国在1239年印刷的《南明泉和尚颂证道歌》为依据,而我国专家学者拿出证明我国最早创造活字印刷术最有力的一个实证,就来自温州!
1965年,温州出土的一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考证确定为北宋(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闻名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它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这比韩国声称最早印刷品还早了100多年!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创制榜首副胶泥活字。只是相隔50多年,活字印刷的实证为何就呈现在温州?这与温州是座富贵的“千年商港”有关。
我国古代印刷术首要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自唐五代时期步入了推行行用阶段,尽管比起手艺誊写是一大前进,但一副版刻好后只能印一部书,有过错也欠好改正,在人力和资料方面糟蹋很大。尔后历经三个世纪左右的持续开展,至北宋呈现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首创者是北宋布衣毕昇。他曾试制过木活字,但发现木材纹路疏密不匀,沾水后会呈现凹凸不平,且易与药相粘不方便整理,后创造用胶泥刻成活字的办法。活字印刷术的呈现,是人类印刷开展史上的一次严重革新,对世界文化的开展有着极端深远的影响。
后人对毕昇生平知之甚少,但他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原理和办法,因闻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而被存下来。书中记载仅有三百余字,但根本包含制字、贮字、排版、拆板和刷印等一整套活字印刷术工序,与后世铅字排版的原理完全相同。
沈括的记载是毕昇创造活字印刷的有力佐证,惋惜毕昇用这种活字板印过什么书,却未有记载。因而很长一段时刻,这个巨大创造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上。
1965年2月,温州郊区白象塔第二层第三面墙面中,出土一件北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残页纸色发黄,经文为宋体,回旋摆放成12行,能够辨认的字合计166个。
与出土的其他宋版印经比较,这件残页显得有些特别,笔迹特征异乎寻常:字体较小;字体长短大小纷歧,笔画粗细不均;字距极小,严密无间;摆放不规则;存在漏字;纸面可见到笔迹有细微洼陷,墨色亦浓淡纷歧。
经很多专家研讨考证,以为这是北宋时期的活泥字印刷本。专家对照同处发现的崇宁二年(1103)墨书《写经缘起》残页,确定此经本是同年或附近时代刊印。
温州白象塔北宋活字佛经残页自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发文介绍后,在国内外发生强烈反响。199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闻名教授钱存训在世界我国科技史会议上宣布了《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和雕版略评》,并称此残页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闻名汉学家李约瑟出书的巨作《我国科技史》中,仅有由个人署名编撰的分册《纸和印刷》,便是出自钱存训之手。他曾多次给金柏东写信,并标明之前编撰《我国科技史》时,因写作时刻稍早,最近发现未及收入,重加增订时期望将温州博物馆所藏珍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蚕母》五颜六色版画)予以选用。
很多文史、科技方面的专家也对此标明附和和支撑。我国闻名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在《我国、韩国与欧洲前期印刷术的比较》等作品中指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是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是毕昇活字技能的最早前史见证。《我国文化史常识丛书·我国印刷史话》、《我国科学技能史·造纸与印刷卷》、《中华印刷通史》、《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和前期传达》等书中,对此也有相同见地。
“一片富贵海上头,历来唤做小杭州”,宋代温州是一处富贵的商港,造纸、印刷、陶瓷业兴旺,这也为活字佛经残页呈现在温州创造了条件。
宋代温州雕版印刷业昌盛,刻印书本数量多、质量高、撒播广。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中就记载,“永嘉兰亭刻本宋理宗收入内府,列在丙集”。温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保存较多温州佛塔出土的宋代佛经,多是刻印书本。它们字体标准,墨色均匀,经文明晰,都可标明温州雕版印刷技能的领先水平。1994年龙湾区皇岙国安寺千佛塔出土的《蚕母》五颜六色版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套色版画。温州雕版印刷业的昌盛,为后来的活字印刷的呈现奠定了根底。
从周边工业看,唐宋时期,温州造纸业、陶瓷业也很兴旺。温州蠲纸被推为“东南榜首”,能与高丽纸、澄心纸相媲美,曾被列为贡品;郊区西山窑制瓷以精美小巧的造型闻名全国。
此外,温州最迟在唐代后期就能用单个佛像印成接连重复的千佛像。如1956年龙泉金沙塔出土的晚唐《佛名经》手卷,全长14.8米。佛名写经行首捺印佛或塔图样,印色朱红,计有佛像213尊、佛塔28座,作一字摆放。这些佛或塔形状完全相同,当是刻成一个佛像、一个佛塔印模,然后在纸上逐一捺印而成。这一以“小印”拼合而成整张印物,对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创造供给了先行的技能典范。
沈括还记载,将毕昇创造的胶泥活字收藏,传给子孙,“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据考证,沈括很可能将其传给侄儿沈达或沈述,他们生于1100年前后,家住钱塘(现杭州),与发现这一活字残经的温州时刻、地址都很挨近。
专家据此以为,不管在时刻、地址,或许印刷、造纸和烧制泥活字的技能上,温州都具有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客观条件。
不只是是活字印刷,宋元时期,不少其时先进科技已然浮现在温州,并见诸文献记载。
如元代周豁达《真腊风土记》中,就记载了在航海中依据指南针在罗盘上的方位以定方向,也是所谓“针路”。周豁达在书中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这儿所谓的“丁未针”及“坤申针”,便是罗盘定位。其精确的方位角,温籍考古我们夏鼐先生解释为“‘丁未针’之方向为‘南南西’,即二百零二度三十分(方位角),或‘南二十二度三十分西(方位)’。后人能够据此明晰复原出周豁达从温州到真腊(今柬埔寨)的飞行道路。《真腊风土记》具体地记录了温州往复真腊的针位,是现在所见最早的记有针位的书本。
时至今日,“四大创造”中的造纸和活字印刷,在温州依然以活态方式存在,瓯海泽雅、瑞安东源村还完好地保存并传承传统造纸工艺和木活字印刷术。建于明初的“四连碓造纸作坊”是国家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始于元初,迄今已有800多年前史,于2008年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2010年11月以“我国活字印刷术”为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维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活字印刷残页 比韩国声称最早印刷品早100多年》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